文/在岛一隅
闻丙仲先生大名久矣,亦知先生居鼓浪屿,只是无缘一见。
昨夜餐后,有幸与丙仲先生周菡老师同返鼓浪屿。二位皆为我所敬重之鼓浪屿前辈,只苦于无人引见。不想昨日不仅同桌用餐,又同船返鼓,幸甚至哉!
丙仲先生与周菡老师皆是老鼓浪屿人。相见之下,自有说不完的亲朋故友,轶闻趣事。下得船来,亦不分东西,一路道来,却已是三岔路口。周菡老师往漳州路,我和丙仲先生往博物馆方向。于是作别而行,各行其路。
仲夏夜。龙头路。大排档与水果摊。趿着拖鞋穿着睡衣随处逛荡的人们。我和丙仲先生穿行于其中,只感到喧嚣与吵杂。“我们走另一条吧?”,丙仲先生的提议正合我意。于是左转,过市场路,上中华路。
正在修复的四落大厝在夜景灯中,在日光岩下,显得古远而神秘。我们折而向北,沿着中华路走,丙仲先生的故事由此延伸下去,鼓浪屿的曾经往昔在夜色中复活。
故事一·走开,我正在爱国
一日,丙仲先生家门被人铿锵敲响,有人问此处是否何宅。何太急问何人,来者曰陈慧中是也。又问找谁?曰找何丙仲先生。何太又问何不来电预约?曰不须预约,全中国他只认得何丙仲一人。这边厢丙仲先生再也按捺不住,急忙迎将出来。
陈慧中何许人也?加拿大生物学博士,无菌鸡的发明者。生于鼓浪屿长于鼓浪屿。高二时赴香港求学,后来获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终生未婚。与丙仲先生一阵怀旧之后,陈慧中找了个地方,说要与丙仲先生照张像片。丙仲先生说此处取景不佳,不如换个地方。陈慧中说不换,就这个地方。丙仲相问之下,才知道多年前陈慧中就是在此处翘首以望南洋归来的父亲,而终于在船舱之中找到了如期归来的父亲。父亲摸着陈慧中硕大的头颅说:“孩子,长这么大了。?
“长这么大了”的陈慧中有一次回国,在首都机场,一下飞机,就跪在祖国的领土上,虔诚地划着十字架。正当他俯身新吻土地时,眼前莫然一双黑亮的大头皮鞋。“先生,你需要帮助吗?”“大头皮鞋”客气地问。“走开,你没看见我正在爱国吗?”陈慧中先生没有好气地说,当然,是用英语。
故事二·戴睡帽枕着海顿入眠的老绅士
另一个留学英国的神学博士,施?。亦是早年从鼓浪屿出去的。这位老绅士为了办学而卖掉在英国与美国的六幢房产。他这所学校专门为中国学生而办。要成为这所学校的学生条件很简单,就是需要当地教会出具是基督徒的证明。可最后他发现很多入学者都并非真正的基督徒。失望之余,他关闭了学校,跑回中国搞环保。在何丙仲先生的帮助下,在同安搞了一片农场。不为赚钱,只为唤起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但依然不时为当地农民所欺。叹息之余,也只好自寻安慰了。于是又在鼓浪屿开了一段时间沙龙,名为阿罗哈。
“他哪来这么多钱,不留给子孙吗?”我不禁好奇地问。“呵呵,他可是个老光棍,终生未婚呀。”丙仲先生笑得很顽皮。好象终生未婚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所以,他有个习惯。晚上入睡前一定要戴睡帽,还要有海顿的才能入眠,哈哈!”
故事三·咖啡与孔子
话说林文庆家的咖啡是当时鼓浪屿最好喝的咖啡。有俩位小学生早就对林家咖啡垂涎三尺,只是苦于找不到机会一品为快。但是办法还是有的。他们听说林文庆很爱讲孔子。有一天他们俩就直奔林宅,大敲其门。门房问二位何事。这两个小家伙就说我们听说林校长喜欢《论语》,我们是来向他请教《论语》的。林文庆一听之下大喜。儒子可教呀,小小年纪就对孔子感兴趣。于是许其登堂入室,款以著名的林家咖啡。两位小学生一杯接一杯,大喝咖啡,过足了咖啡瘾,心满意足而去。临走,林校长还嘱其下次再来。
讲者如数家珍,听者会心一笑。丙仲先生娓娓道来,一桩一件,鼓浪屿的故事如他手中烟,一根接一根,飘散了又点燃了,不绝如缕。而我细细听来,一点一滴,恍惚从前,不觉夜色已深,路灯已熄,行人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