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鼓浪屿人文历史 >> 内容

鼓浪屿卓家,一个由富而贵的名门

时间:2012-5-22 14:45:47 点击:

来源:厦门晚报  文/詹朝霞

    鼓浪屿鸡山路12号,一座方方正正、青砖筑墙的老别墅,在蓝天下显得朴实大方,它就是厦门名商卓全成的故居。近日,笔者幸会回厦省亲的卓氏后人、中科院院士卓仁禧教授。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之后,我终于读懂了这座老房子的优雅低调,内敛庄重,更破译了卓氏家族由富而贵、人才辈出的谜底。


   1、民族资本家
   打造同英布店传奇


   老厦门人都记得卓全成的名字和位于大同路、横竹路交叉路口的老字号同英布店。
   卓全成(1894~1980年),南安人。1903年进入其父卓长福在厦所办同英布店,1913年接任父亲的经理职务。他以诚实无欺的经营理念、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财源滚滚的近代民族资本。
   卓全成经营企业,坚持以信立业,督导营业员笑脸相迎、尺码准确、公平交易,不以次充好、不讨价还价,维护同英“真不二价”的牌号,赢得良好信誉,因此生意兴隆,获利甚多。20世纪20年代,同英布店凭资金多、布料全,还兼营西欧棉布、哔叽呢绒等,又有加工场为顾客剪裁缝制服装,同时还以其兄之名入葡萄牙商会,获货物报关提取方便等好处,批发业务遍及闽南及福州、汕头等地。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商业萧条,同英布店营业额锐减,但仍惨淡经营维持到抗战胜利。
   卓全成是卓氏三兄弟最小的一个。大哥卓德成是早期的西医,在漳州开“兆生药房”;二哥卓绵成是美商“美孚洋行”经理。卓全成除了主营同英布店,还兼鼓浪屿中华电汽有限公司董事长。
   据文史资料记载,截至1949年,卓氏家族的资产已达到125万银元(约折合现人民币50亿元)。其中同英布店市值25000银元;鼓浪屿房产42幢(估值50万银元),厦门市区房产21幢(估值32万银元),漳州房产16幢(估值16万银元),上海房产1幢(估值2万银元)。
   解放初,卓全成带头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还主动献出在郊区的土地房产支持土改运动;带头在同英布店建立劳资协商会议,与国营公司签订合同,为厦门市落实纱布批发商改造政策起了积极作用。
   1957年,同英布店公私合营后不久,与隔路对峙的建成布店合并为人民百货商场。1981年,同英布店复名,作为厦门针纺织批发公司的窗口,除供应花被、背布、龙头细布等传统商品外,还增加新颖的床上用品。厦门辟为经济特区后,“同英”扩展店面,由原有的3间增至7间,并分设丝绸、呢绒、化纤三大柜台,并增加上门设计,供应窗帘、桌布、床单、枕头等业务,给宾馆、酒楼诸多方便,博得客户的赞扬。同英布店还在二楼设立“样品室”,海内外客商,纷纷前往参观洽淡,订货成交。
   1931年8月27日出生于鼓浪屿卓家的卓仁禧院士,是卓全成的第三个儿子。原来卓家共有12个孩子,六男六女,因为弟弟的夭折,就变成五男六女了,卓院士在家里总排行第八。


   2、十一个子女没人继承父亲产业


   令人惊奇的是,卓家十一个子女没人继承父亲的产业。这与卓全成“家店分离”的管理模式有关。
   “我有十一个儿女,现在有的在大学教书,有的在中学读书,到社会主义,大家都有事做,我还有什么操心的呢!”时任省政协委员的卓全成,在1955年12月28日的《厦门日报》直书心声:“现在我的儿女们,他们认识也不同了,谁也不愿意经商过剥削者生活。”
   其实,即使不是公私合营,卓全成也不会将同英布店交给家里任何一个子女来经营。卓全成从来俭于家用,严于家教,而慨于捐赠,热心公益。鼓浪屿与厦门的学校他都慷慨解囊,贫困的近邻他乐于周济。鼓浪屿的人都叫他“全成伯”。
   “我们家住在鼓浪屿,一年难得一两次去厦门。我完全不了解同英布店的事情。”卓院士说,无论同英布店赢利多少,卓家居则一宅,食则定量,全部家用都从父亲的薪水里开销。年终的红利用来扩大经营或置房产,卓家的庞大产业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你们家这么有钱,在学校不会很有优越感吗?”我问卓院士。
   “没有,真的没有!”卓院士诚恳地说:“我们平时也没有什么零花钱。只有在我们去厦门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3分钱买船票。当然,如果有《居里夫人》这样的电影,无论票价多贵,妈妈都会给钱让我们去看。”
   财富对于卓家的孩子来说,似乎只意味着有受教育的保证,而跟奢侈享受无关。“爸爸经常跟我们说,你们每个人必须靠自己,读书,去找事做。你们考上大学,学费我负担,其他的你们就别想了!”卓院士回忆起当年父亲卓全成的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卓家长子、卓院士的大哥卓仁松先生,是菲律宾大学农学硕士,曾任菲律宾《中正日报》总编,解放后任福建农学院教授。次子卓仁声,美国建筑博士,著名的建筑力学专家……
   据说当年卓仁松到菲律宾留学,随身只带了一个小包。卓仁松的儿子,卓家别墅的现居者卓载欣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爷爷说,男人要靠自己!” 
   从卓全成算起,而今卓家的第四代已显示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卓越优势。11个兄弟姐妹的后代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潜心钻研崭露头角。例如,卓全成的曾孙卓贤,曾获全国第四届大提琴比赛第一名,眼下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


   3、我们家像个学校,吃饭要摇铃

 


  
   对于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夫妻来说,拥有十一个儿女的庞大家庭是难以想象的。而卓家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十一个子女的呢?
   “我们家像个学校,吃饭要摇铃。我们听到铃声,就出来吃饭。”卓院士仿佛回到童年时光。“我们与爸爸接触的时间很少,都是妈妈在管我们。”
   卓院士的妈妈叫陈水莲,是怀德幼稚园的老师,附近的孩子都称她为全成姆。夫妇俩富而行仁,乐善好施,深为众人爱戴。想必陈水莲对儿童教育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否则卓家大小十一个子女,最大的与最小的岁数相差近二十岁,一个没有照顾到都不行。
   卓全成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辈子奉行以诚待人、以诚经商的信条,他经常告诫子女们:“无论什么时候,你们都要诚实,说真话。”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卓院士认为父亲的教诲令他终身受益:“最重要的还是诚实做人,不说假话。我很幸运,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我确实学习努力,而且关键是在科技上有创新,做出成果。当时有机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急需这方面人才。1953年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就分配到武汉大学教书。1957年至1959年组织上就派我去天津南开大学跟苏联专家进修有机化学。1960年我就是‘湖北省劳动模范’。我先后两次当‘湖北省劳动模范’,一次‘全国劳动模范’。今年我在武汉大学已执教57年了。”
   作为鼓浪屿卓家十一个孩子中的第八个孩子,卓仁禧院士并没有获得父母额外的垂青。与其他兄弟姐妹一样,鼓浪屿春之繁花,夏之海风,秋之明月,冬之暖阳给他们无穷的快乐。在卓家宽阔舒朗的别墅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歌声与琴声,欢笑声与读书声。
   “父亲一周回来两次。晚上他回来时我们都睡觉了,白天起来他又走了,所以我们都见不到他。但后来不一样了,我们上学时他还在家里。他6点起床,洗漱完了,泡一壶茶,读书一小时,才吃早饭,大概8点才去同英上班。”卓仁禧忆及父亲,语气充满敬佩。
   在盘根错节的卓氏家族体系中,卓仁禧院士并非一枝独秀。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勾勒出卓氏家族的人才分布图,但从卓院士身上,或许可以探寻卓氏家族走向卓越之谜。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官方网站(glyha.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laoy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