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路44号廖家别墅,隐藏在一片古榕、香樟、玉兰树的葱茏中。1919年林语堂在这里与廖翠凤成婚仅三天,怀揣1000银圆赴美留学,从此走向世界。小巷尽头两幢房子,呈直角排列,房前的空地长满了野草,右手边的房子就是林语堂的新娘房。这是幢两层楼的英式建筑,想当年何等的富丽堂皇,但如今已是残败不堪,二楼的楼房已经倒塌,当年的吊灯、酸枝木家具早已不知去向,雕花屏门也已残缺不全,突然想起了那句元曲——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伫立在石阶前,物是人非的岁月感慨让人有点窒息,八十多年前的红尘往事似乎在眼前纷至沓来。
林语堂在《八十自叙·第五章“我的婚姻”》里记叙了这段往事:“我由上海回家后,正和那同学的妹妹相恋,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但是我俩的相爱终归无用,因为我这位女友的父亲正打算从一个有名望之家为他女儿物色一个金龟婿,而且当时即将成功了。”当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对同是鼓浪屿人的陈锦端一见倾心,两人情投意合。可是,锦端的父亲陈天恩医师坚决反对女儿和林语堂交往。知道不能娶陈锦端,林语堂痛苦万分。为了让林语堂“移情别恋”,陈天恩医师想到了他在鼓浪屿的邻居廖悦发的女儿廖翠凤,并立即到廖家为林语堂做媒。此事征得林、廖家长首肯。于是,林语堂在失恋之后,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廖翠凤订婚。
但林语堂自觉他们之间还没有爱情基础,随后先去念完大学,毕业后还不肯完婚,继续飘摇北上。廖翠凤不恨他也不怨他,一直在鼓浪屿痴痴地等他。陈锦端后来拒绝了她父亲中意的金龟婿,却等来了林语堂订婚的消息。一晃就是四年光阴,并没有发生该发生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陈锦端孑然一身,远渡重洋,而林语堂终为廖翠凤的痴情所感动,回鼓浪屿迎娶她。传奇的是此后六十多年内无论富贵还是贫穷,他们不离不弃,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缘”。而永远藏匿在林语堂心灵最深之处,无人触及的陈锦端在动荡红尘中颠簸漂泊,赴美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中西女校教美术,32岁时才与厦大的一位教授结婚,最后终老在风光如画的厦门岛,终身未育。林语堂一直都怀念着锦端,当林语堂定居台湾80岁时,听到人说陈锦端就住在厦门,隔水相望,他竟像青年人一样从座椅上站起来,脱口说道:“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而数月之后,林语堂就去世了。
遥想当年,就是在这里,24岁的廖翠凤等来了她的大红花轿和一辈子的相守。回廊边的玉兰树下,雨点打在树叶上,沙沙的响着。不知道,当年的廖家小姐是不是也曾经在这样的雨天,忧伤的听着雨点滴落的声音,等着她那位才华横溢的情郎。不管林语堂老先生最爱的是不是这位曾在这里苦等过他四年的女孩,但在他把她娶出这个廖家大门后的几十年里,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她对他始终不离不弃;在林语堂辗转漂泊的日子,也是这位廖家的大小姐始终如一地陪伴左右。女人的心就像这老房子,哪管岁月流逝,最宝贵的永远珍藏心间。而今,大概只剩这纵横交错的藤蔓还能见证彼时的过往吧……